昨天我可愛的「曾孫」(因為 歐陽靖・裏東京生存記 是我乖孫,但至於為什麼已經不可考😂)新醬開心過周歲生日,後來得知他抓周第一輪就抓棒球⚾️!讓我這位身為棒球迷的「阿祖」(?)。這樣的話,住在台南的新醬長大後加入我支持的統一獅不就順理成章(?)
我覺得明晚 #居家華語派對房 我應該要來放麻吉的〈紅不讓〉慶祝一下(?)(是說有人記得這首是職棒15年主題曲嗎)
身邊的朋友蠻多知道我是老牌洋基球迷跟統一獅迷,但可能比較少人知道我會從小喜歡看棒球,是因為我有一位曾擔任台電、中華隊、統一獅總教練的叔叔林家祥。也正因為幾十年來都為棒球著迷,所以我曾經因為某位政治人物在談到《老人與海》時脫口說出的話感到很生氣:「跟看棒球一樣,看前半局就好,看過程幹什麼,浪費時間」
關於看棒球比賽這件事,你當然只看比數結果,你當然可以不用懂得投手到底投出的是什麼球路,但我相信,當你懂得分辨不同球種之間的不同軌跡與速差、甚至是投捕手的配球策略時,自然會增加很多觀戰樂趣;當然,打者的擊球方式跟教練執行的戰術也是另一門充滿變化性的學問。所以我有一陣子很喜歡看川三番地跟七三太朗這對搭檔所帶來的《野球太郎》、《快速球》、《野球太保》等日本棒球漫畫(而且收集了這三套的單行本),因為裡面除了少不了的熱血外,還有很多細膩棒球層面的描繪與想像(雖然蠻多部分還是蠻誇張的就是XD)
所以對我來說,聽音樂跟寫音樂文字也可以用相同的邏輯套用,當你去理解各種音樂曲風跟發展脈絡,必定會得到很多觸類旁通的聆聽樂趣,我想這也是會想再「撩下去」(?)做 "佳"音樂月刊這本雜誌的原因之一吧。